发布时间:2015-11-23 12:18:15
点击数:
经我校人文法律学院邀请,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高桂林教授将于2015年11月24日来我校作学术报告。欢迎广大师生参加。
报告时间:2015年11月24日14:00-17:00
报告地点:建设路东校区科技楼学术报告厅
报告题目: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探讨
报告人简介:
高桂林,男,河北武邑人,1964年12月出生,法学博士,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,硕士生导师,民建北京市委法制委员会委员,民建朝阳区委科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。198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,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硕士学位,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。主要社会兼职有: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,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,北京市法学会环境与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,北京市法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,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。
附:高贵林教授科研情况概要:
一、 主持的国家级、省部级课题:
1、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:《北京及周边省区市大气污染治理法制协调机制研究》主持人;
2、2015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自选课题:《京津冀协调发展法律合作机制研究》主持人;
3、2014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一般课题:《协助人民法院执行问题研究》主持人;
4、2013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项目:《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治法律对策研究》主持人;
5、2013年度北京市市级法学研究课题:《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法律问题研究》主持人(已经结项);
6、2012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:《北京市PM2.5污染治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》主持人(已经结项);
7、2010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:《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》主持人(已经结项)。
二、学术著作:
1、《中国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》,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出版;
2、《大气污染防治法理论与实务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;
3、《经济法总论》,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;
4、《环境法:原理与案例》,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出版;
5、《公司法理论与实务》(第二作者),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。
三、主编的教材:
1、《税法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;
2、《环境法》(第二主编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。
四、代表性论文
1、《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区域间联合立法》,《检察日报》理论版2015年3月10日;
2、《环境公益诉讼,检察应当强起》,《人民日报》2014年11月26日;
3、《大气重污染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与展望》,《环境保护》(CSSCI期刊)2014年第22期;
4、《大气污染防治公共参与的法经济学分析》,《广西社会科学》(中文核心期刊)2014年第11期;
5、《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中的立法协调机制研究》,《法学杂志》(CSSCI期刊)2014年第8期;
6、《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经济分析》,《学术论坛》(CSSCI期刊)2014年第3期;
7、《推动环境信息公开重在完善主体制度》,《环境保护》(CSSCI期刊)2012年第23期;
8、《责权利效相统一是经济法的总原则》,《广西社会科学》(中文核心期刊)2013年第5期;
9、《我国相对无效合同的重新定位与类型化区分》,《广西社会科学》(中文核心期刊)2012年第4期;
10、《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——以<侵权责任法>的规定为视角》,《法学杂志》(CSSCI期刊)2010年第10期;
11、《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展与限制》(第二作者),《河北法学》(中文核心期刊)2011年第4期;
12、《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法律解析》(第二作者),《商场现代化》(中文核心期刊)2012年第8期;
13、《论教育督导体制的法制化建设》(第二作者),《学术论坛》(CSSCI期刊)2011年第3期;
14、《对我国医疗损害技术鉴定制度的思考》,《河北法学》(中文核心期刊)2010年第1期;
15、《环境行政执法风险防范问题研究》(第二作者),《广西社会科学》(中文核心期刊)2010年第5期;
16、《反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制度的目标定位》,《政治与法律》(CSSCI期刊)2009年第4期;
17、《经济法的根本价值追求:社会效益》,《社会科学家》(CSSCI期刊)2009年第12期。
注:学术成果除了标明为第二作者为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。
五、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情况
1、《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新探索》(第二作者),2006年10月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;
2、《大气污染防治视野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法律经济分析》(论文),获中国法学会第十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征文一等奖;
3、《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》,2006年10月获河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;
4、《大气污染治理的法经济学分析》,获中国法学会第九届“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”二等奖。
六、媒体专访
1. 落实《劳动合同法》应与保护自身权益并举,《中国企业报》2007年11月7日;
2. 谁该为紫金矿业“污染门”负责?《环境经济》2011年第7期;
3. 秦皇岛国企改制案是非曲直惹争议,《中国商报》2014年4月11日;
4. 公司该不该为私刻公章承担民事责任,《中国商报》2014年6月6日;
5.食品标签应增列“食品最佳食用日期”,《中国食品报》2015年1月28日;
6. 转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算刑事犯罪,《中国商报》2015年3月4日;
7. 食品标签应增列“食品最佳食用日期”,《中国食品》2015年第4期;
8. 检查机关可助公民公益诉讼,《法制晚报》2015年4月17日;
9. 环境治理需要法治化,《人民法治》2015年第5期;
10.2040万律师费背后的证据之争,《中国商报》2015年6月3日;
11.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,《广西日报》2015年6月9日。